28、链模式

通常情况下,通过对构造函数使用 new 会返回一个绑定到 this上的新实例,所以我们可以在 new 出来的对象上直接用 . 访问其属性和方法。如果在普通函数中也返回当前实例,那么我们就可以使用 . 在单行代码中一次性连续调用多个方法,就好像它们被链接在一起一样,这就是链式调用,又称链模式。

之前建造者模式、组合模式等文章已经用到了链模式,日常使用的 jQuery、Promise 等也使用了链模式,我们对使用形式已经很熟悉了,下面一起来看看链模式的原理。

1. 什么是链模式

1.1. 链模式的实现

在JQuery 时代,下面这样的用法我们很熟悉了:

// 使用链模式
$('div')
    .show()
    .addClass('active')
    .height('100px')
    .css('color', 'red')
    .on('click', function (e) {
        // ... 
    })

这就是很典型的链模式,对 jQuery 选择器选择的元素从上到下依次进行一系列操作,如果不使用链模式,则代码如下:

// 不使用链模式
var divEls = $('div')
divEls.show()
divEls.addClass('active')
divEls.height('100px')
divEls.css('color', 'red')
divEls.on('click', function (e) {
    // ... 
})

可以看到不使用链模式,代码量多了,代码结构也复杂了不少。链模式是 jQuery 的一个重要特性,也是 jQuery 深受大家喜爱,并且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。

链模式和一般的函数调用的区别在于:链模式一般会在调用完方法之后返回一个对象,有时则直接返回 this,因此又可以继续调用这个对象上的其他方法,这样可以对同一个对象连续执行多个方法。

比如这里我们可以自己实现一个链模式:

// 四边形 
var rectangle = {
    // 长
    length: null, 
    // 宽 
    width: null,  
    // 颜色 
    color: null,   

    getSize: function () {
        console.log(length: ${this.length}, width: ${this.width}, color: ${this.color})
    },

    // 设置长度
    setLength: function (length) {
        this.length = length
        return this
    },

    // 设置宽度
    setWidth: function (width) {
        this.width = width
        return this
    },

    // 设置颜色
    setColor: function (color) {
        this.color = color
        return this
    }
}

var rect = rectangle.setLength('100px').setWidth('80px').setColor('blue').getSize()

// length: 100px, width: 80px, color: blue

由于所有对象都会继承其原型对象的属性和方法,所以我们可以让原型方法都返回该原型的实例对象,这样就可以对那些方法进行链式调用了:

// 四边形
function Rectangle() {
    // 长
    this.length = null  
    // 宽 
    this.width = null  
    // 颜色  
    this.color = null    
}

// 设置长度 
Rectangle.prototype.setLength = function(length) {
    this.length = length
    return this
}

// 设置宽度
Rectangle.prototype.setWidth = function(width) {
    this.width = width
    return this
}

// 设置颜色 
Rectangle.prototype.setColor = function(color) {
    this.color = color
    return this
}

var rect = new Rectangle().setLength('100px').setWidth('80px').setColor('blue')
console.log(rect)

// {length: "100px", width: "80px", color: "blue"}

使用Class 语法改造一下:

// 四边形
class Rectangle {
    constructor() {
        // 长
        this.length = null   
        // 宽
        this.width = null  
        // 颜色 
        this.color = null   
    }

    // 设置长度 
    setLength(length) {
        this.length = length
        return this
    }

    // 设置宽度
    setWidth(width) {
        this.width = width
        return this
    }

    // 设置颜色
    setColor(color) {
        this.color = color
        return this
    }
}

const rect = new Rectangle().setLength('100px').setWidth('80px').setColor('blue')

console.log(rect)
// {length: "100px", width: "80px", color: "blue"}

1.2. 链模式不一定必须返回 this

在方法中不一定 return this,也可以返回其他对象,这样后面的方法可以对这个新对象进行其他操作。比如在 Promise 的实现中,每次 then方法返回的就不是 this,而是一个新的 Promise,只不过其外观一样,所以我们可以不断 then下去。后面的每一个 then都不是从最初的 Promise 实例点出来的,而是从前一个 then返回的新的 Promise 实例点出来的。

const promise1 = new Promise((resolve, reject) => {
    setTimeout(() => {
        console.log('Promise 1 resolved')
        resolve()
    }, 500)
})

const promise2 = promise1.then(() => {
    console.log('Then method')
})

console.log(promise1 === promise2)
// false

jQuery 中有一个有意思的方法 end(),是将匹配的元素还原为之前一次的状态,此时返回的也不是 this,然后可以在返回的之前一次匹配的状态后继续进行链模式:

// html: <p><span>Hello</span>,how are you?</p>

$("p")                   // 选择所有 p 标签         
    .find("span")        // 选择了 p 标签下的 span 标签        
    .css('color', 'red')
    .end()               // 返回之前匹配的 p 标签              
    .css('color', 'blue')

效果参见 CodePen - jQuery 中的 end 方法

事实上,某些原生的方法就可以使用链模式,以数组操作为例,比如我们想查看一个数组中奇数的平方和:

[1, 2, 3, 4, 5, 6]
    .filter(num => num % 2)
    .map(num => num * num)
    .reduce((pre, curr) => pre + curr, 0)
    // 35

那么这里为什么可以使用链模式呢,是因为 filter、map、reduce 这些数组方法返回的仍然是数组,因此可以继续在后面调用数组的方法。

注意,并不是所有数组方法都返回数组,比如 push 的时候返回的是新数组的 length 属性。

2. 实战使用链模式

有时候JavaScript 原生提供的方法不太好用,比如我们希望创建下面这样一个 DOM 树结构:

<ul id='data-list'>
    <li class='data-item'>li-item 1</li>
    <li class='data-item'>li-item 2</li>
    <li class='data-item'>li-item 3</li>
</ul>

如果使用原生方法,由于 setAttribute 等方法并没有返回原对象,我们需要如下操作来实现。

const ul = document.createElement('ul')
ul.setAttribute('id', 'data-list')

const li1 = document.createElement('li')
const li2 = document.createElement('li')
const li3 = document.createElement('li')

li1.setAttribute('id', 'data-item')
li2.setAttribute('id', 'data-item')
li3.setAttribute('id', 'data-item')

const text1 = document.createTextNode('li-item 1')
const text2 = document.createTextNode('li-item 2')
const text3 = document.createTextNode('li-item 3')

li1.appendChild(text1)
li2.appendChild(text2)
li3.appendChild(text3)

ul.appendChild(li1)
ul.appendChild(li2)
ul.appendChild(li3)

太不直观了,步骤零散且可维护性差。

这时我们可以改造一下,可以使用类似于组合模式一文第 4 小节<实战中的组合模式>中那样直接传递一个所需的对应 DOM 树的对象树,再根据这个对象树来逐层生成 DOM。这里我们可以彻底使用链模式来改造一下原生方法:

const createElement = function (tag) {
    return tag === 'text'
        ? document.createTextNode(tag)
        : document.createElement(tag)
}

HTMLElement.prototype._setAttribute = function (key, value) {
    this.setAttribute(key, value)
    return this
}

HTMLElement.prototype._appendChild = function (child) {
    this.appendChild(child)
    return this
}

createElement('ul')
    ._setAttribute('id', 'data-list')
    ._appendChild(
        createElement('li')
            ._setAttribute('class', 'data-item')
            ._appendChild('text', 'li-item 1'))
    ._appendChild(
        createElement('li')
            ._setAttribute('class', 'data-item')
            ._appendChild('text', 'li-item 2'))
    ._appendChild(
        createElement('li')
            ._setAttribute('class', 'data-item')
            ._appendChild('text', 'li-item 3'))

这样就比较彻底地使用了链模式来生成 DOM 结构树了,你可能感觉有点奇怪,但是如果你使用过 vue-cli3,那么你可能对这个配置方式很熟悉。

3. 源码中的链模式

3.1. JQuery 中的链模式

1、 JQuery构造函数;

JQuery 方法看似复杂,可以简写如下:

var jQuery = function (selector, context) {
    // jQuery 方法返回的是 jQuery.fn.init 所 new 出来的对象
    return new jQuery.fn.init(selector, context, rootjQuery)
}

jQuery.fn = jQuery.prototype = {
    constructor: jQuery,
    // jQuery 对象的构造函数
    init: function (selector, context, rootjQuery) {
        // 一顿匹配操作,返回一个拼装好的伪数组的自身实例
        // 是 jQuery.fn.init 的实例,也就是我们常用的 jQuery 对象
        return this
    },
    selector: '',
    eq: function () {},
    end: function() {},
    map: function() {},
    last: function() {},
    first: function() {},
    // 其他方法
}

// jQuery.fn.init 的实例都拥有 jQuery.fn 相应的方法
jQuery.fn.init.prototype = jQuery.fn

此处源码位于 src/core.js

return new jQuery.fn.init() 这句看似复杂,其实也就是下面的这个 init 方法,这个方法最后返回的是我们常用的 jQuery对象,下面还有一句 jQuery.fn.init.prototype = jQuery.fn,因此最上面的 jQuery 方法返回的 new出来的 jQuery.fn.init 实例将继承 jQuery.fn 上的方法:

const p = $("<p/>")
$.fn === p.__proto__   
// true

因此返回出来的实例也将继承 eq、end、map、last等 jQuery.fn上的方法。

2、 JQuery实例方法;

下面我们一起看看,show、hide、toggle 这些方法是如何实现链模式的呢 :

jQuery.fn.extend({
    show: function () {
        var elem;
        for (i = 0; i < this.length; i++) {
            elem = this[i]
            if (elem.style.display === 'none') {
                elem.style.display = 'block'
            }
        }
        return this
    },
    hide: function () {},
    toggle: function () {}
})

此处源码位于 src/effects.js,代码示例见 CodePen - jQuery中的show

这里首先使用了一个方法 jQuery.fn.extend(),简单看一下这个方法做啥的:

jQuery.extend = jQuery.fn.extend = function(options) {
    // 一系列啰啰嗦嗦的判断
    for (name in options) {
        // 此处 this === jQuery.fn
        this[name] = options[ name ]  
    }
}

此处源码位于 src/core.js

这个方法就是把传参的对象的值赋值给 jQuery.fn,因为这时候这个方法是通过上下文对象 jQuery.fn.extend()方式来调用,属于隐式绑定。

以show 方法为例,此时这个方法被赋到 jQuery.fn 对象上,而通过上文我们知道,jQuery.fn.init.prototype = jQuery.fn,而 jQuery.fn.init这个方法是作为构造函数被 jQuery 函数 new 出来并返回,因此 show方法此时可以被 jQuery.fn.init实例访问到,也就可以被 $('selector')访问到,因此此时我们已经可以: $('p').show()了。

那么我们再回头来看看 show 方法的实现,show 方法将匹配的元素的 display 置为 block 之后返回了 this。注意了,此时的 this 也是隐式绑定,而且是通过 $('p') 点出来的,因此返回的值就是 $('p') 的引用。

经过以上步骤,我们知道 show 方法返回的仍然是 $('p')的引用,我们可以继续在之后点出来其他 jQuery.fn 对象上的方法,css、hide、toggle、addClass、on 等等方法同理,至此,jQuery 的链模式就形成了。

3.2. Underscore 中的链模式

如果你用过 Underscore,那么你可能知道 Underscore 提供的一个链模式实现 _.chain。通过这个方法,可以方便地使用 Underscore 提供的一些方法链模式地对数据进行处理。另外,Lodash 的 chain 实现和 Underscore 的基本一样,可以自行去 Lodash 的 GitHub 仓库 阅读。

比如这里我们需要对一个用户对象数组进行一系列操作,首先按年龄排序,去掉年龄为奇数的人,再将这些用户的名字列成数组:

var users = [
    { 'name': 'barney', 'age': 26 },
    { 'name': 'fred', 'age': 21 },
    { 'name': 'pebbles', 'age': 28 },
    { 'name': 'negolas', 'age': 23 }
]

_.chain(users)
    .sortBy('age')
    .reject(user => user.age % 2)
    .map(user => user.name)
    .value()

// ["barney", "pebbles"]

经过_.chain 方法处理后,就可以使用 Underscore 提供的其他方法对这个数据进行操作,下面一起来看看源码是如何实现链模式。

首先是_.chain 方法:

_.chain = function(obj) {
    // 获得一个经 underscore 包裹后的实例
    var instance = _(obj)  
    // 标记是否使用链式操作
    instance._chain = true 
    return instance
}

此处源码位于 underscore.js#L1615-L1619

这里通过 _(obj) 的方式把数据进行了包装,并返回了一个对象,结构如下:

{
    _chain: true,
    _wrapped: [...],
    __proto__:  ...
}

返回的对象的隐式原型可以访问到 Undersocre 提供的很多方法,如下图:

*

这个chain 方法的作用就是创建一个包裹了 obj 的 Underscore 实例对象,并标记该实例是使用链模式,最后返回这个包装好的链式化实例(叫链式化是因为可以继续调用 underscore 上的方法)。

我们一起看看 sort 方法是如何实现的:

var chainResult = function (instance, obj) {
    // 这里 _chain 为 true
    return instance._chain ? _(obj).chain() : obj;  
};

_.each(['pop', 'push', 'reverse', 'shift', 'sort', 'splice', 'unshift'], function(name) {
    var method = Array.prototype[name];
    _.prototype[name] = function() {
        var obj = this._wrapped;
        // 执行方法
        method.apply(obj, arguments);   

        return chainResult(this, obj);

    };
});

此处源码位于 underscore.js#L1649-L1657

sort 方法执行之后,把结果重新放在 _wrapped 里,并执行 chainResult 方法,这个方法里由于 _chain 之前已经置为true,因此会继续对结果调用 chain() 方法,包装成链式化实例并返回。

最后的这个 _.value 方法比较简单,就是返回链式化实例的 _wrapped值:

_.prototype.value = function() {
   return this._wrapped;
};

此处源码位于 underscore.js#L1668-L1670

总结一下,只要一开始调用了 chain方法, _chain这个标志位就会被置为 true,在类似的方法中,返回的值都用 chainResult 包裹一遍,并判断这个 _chain 这个标志位,为 true 则返回链式化实例,供给下一次方法调用,由此形成了链式化调用。

版权声明:本文不是「本站」原创文章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| 原文地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