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5–内存区域–运行时常量池
1、结构图
2、运行时常量池
2.1、特征
1、 全局共享;
2、 是方法区的一部分;
3、 可能出现OutOfMemoryError异常;
4、 Class文件中除了有类的版本、字段、方法、接口等描述等信息外,还有一项信息是常量池(ConstantPoolTable),用于存放编译期生成的各种字面量和符号引用,这部分内容将在类加载后存放到常量池中;
5、 动态性;
1、 值相同的动态常量与我们通常说的常量只是来源不同,但是都是储存在池内同一块内存区域;
6、 Java语言并不要求常量一定只能在编译期产生,运行期间也可能产生新的常量,这些常量被放在运行时常量池中这里所说的常量包括:;
1、 基本类型包装类(包装类不管理浮点型,整形只会管理-128到127);
2、 String类型(也可以通过String.intern()方法可以强制将String放入常量池);
1. String.intern()方法:查找在常量池中是否存在一份equal相等的字符串,如果有则返回该字符串的引用,如果没有则添加自己的字符串进入常量池。
2.2、Class文件中的信息常量池
在Class文件结构中,最头的4个字节用于存储Megic Number,用于确定一个文件是否能被JVM接受,再接着4个字节用于存储版本号,前2个字节存储次版本号,后2个存储主版本号,再接着是用于存放常量的常量池,由于常量的数量是不固定的,所以常量池的入口放置一个U2类型的数据(constant_pool_count)存储常量池的大小,也就是常量的个数。
2.3、常量池主要用于存放两大类常量
2.3.1、字面量
字面量相当于Java语言层面常量的概念,如文本字符串,声明为final的常量值等.
2.3.2、符号引用量
符号引用则属于编译原理方面的概念,包括了如下三种类型的常量.
1、 类和接口的全限定名;
2、 字段名称和描述符;
3、 方法名称和描述符;
2.4、动态性:基本类型的包装类和常量池
java中基本类型的包装类的大部分都实现了常量池技术,即Byte,Short,Integer,Long,Character,Boolean。这5种包装类默认创建了数值[-128,127]的相应类型的缓存数据,但是超出此范围仍然会去创建新的对象。
两种浮点数类型的包装类Float,Double并没有实现常量池技术。
2.4.1、代码验证:
Integer i4 = new Integer(40);
Integer i5 = new Integer(40);
Integer i6 = new Integer(0);
结果:
i4=i5+i6 * true
原因:语句i4 == i5 + i6,因为+这个操作符不适用于Integer对象,首先i5和i6进行自动拆箱操作,进行数值相加,即i4 == 40。
然后Integer对象无法与数值进行直接比较,所以i4自动拆箱转为int值40,最终这条语句转为40 == 40进行数值比较。
2.5、动态性:String与常量池
2.5.1、代码验证:
"string" == "str" + "ing"; * *true
原因:"string"存储在字符串常量池中,字符串之间使用+,其结果是相加后再去字符串常量池中查找。
"string"==new ("string").intern();true
原因:String的intern()方法会查找在常量池中是否存在一份equal相等的字符串,如果有则返回该字符串的引用,如果没有则添加自己的字符串进入常量池。
2.6、运行时常量池溢出
/**
* VM Args: -XX:PermSize=5M -XX:MaxPermSize=5M
*/
public class RuntimeConstantPoolOOM {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
// 使用 List 保持着常量池引用,避免 Full GC 回收常量池行为
List<String> list = new ArrayList<String>();
// 5MB 的 PermSize 在 integer 范围内足够产生 OOM 了
int i = 0;
while (true) {
list.add(String.valueOf(i++).intern());
}
}
}
resule:
Exception in thread "main" java.lang.OutOfMemoryError: PermGen space
at java.lang.String.intern(Native Method)
at org.fenixsoft.oom.RuntimeConstantPoolOOM.main(RuntimeConstantPoolOOM.java:17)